注:進一步調研了加拿大卡城北部Olds小鎮上北大畢業生董健毅先生(網名董菜菜)的溫室大棚,發現他采用的是雙拱雙膜大棚,雙膜間的間距在最大處竟高達兩米。在如此浩大且幾乎空空如野的大空間內安裝了全覆蓋的卷簾機,還有特殊的震雪功能。憑直觀顯而易見,就知道其造價不菲,也體會了在寒冷的冬天,爲什麽要如此耗費,才能保證裏面的溫度適宜種植的需要。
先看一看關于他的兩個視頻(因爲在國內的騰訊視頻平台上查不到,就將其上載到那裏,以便國內的人也可以看到),然後再看我們的點評:
一位北大畢業生在加拿大的種菜之路:
此視頻展示了此大棚的結構和內部設置:
這是此大棚的簡圖,可以看到其整體的設計理念:
看完視頻,感慨很深。這種中國北方的雙拱“棉被”大棚,在北美被直接稱爲China Greenhouse。一般采用鋼筋構架和單層覆膜,爲了加大朝南面的采光面積,以致南北結構明顯不對稱形成其特有的形狀,冬天的夜晚需要用厚厚的棉被覆蓋保溫,必要時還需要補熱。夏天到來時,需要借助有效的通風措施,使得裏面的溫度不致過熱,濕度不致過高。爲此,這種單層膜的傳統大棚暴露了其最大的一個問題,那就是:冬天太冷,需要使用昂貴的保溫棉被;而夏天又太熱,需要自動或手動通風來調節溫度和濕度。
所幸的是,董先生采用的不是單層膜大棚,而是雙層膜,兩層間距在最大處高達兩米。這確實在原有的單膜加卷簾機的基礎上,大大改進了蓄熱保溫效果。而且,他在北面壘砌又高又厚的土牆,目的想大大增加大棚蓄熱的能力。
他在視頻中說到,他是因爲在加拿大看到這裏用大棚種菜的技術很落後,才想到從中國國內引進上面所說的棉被大棚。遺憾的是他調研的工作不夠,否則就會發現早在八十年代,加拿大的理查德.耐爾森就已經發明了用肥皂泡作填充的新式溫室大棚,用小小的肥皂泡取代造價昂貴且冬天無用的棉被和卷簾機,徹底解決了傳統大棚“冬冷夏熱”,即“冬天需保暖,夏天需通風”的問題。采納此新型的肥皂泡雙膜大棚,可以輕松做到“冬暖夏涼”——點擊這裏進一步了解肥皂泡遮陽保溫的原理。
最後要提的是哈爾濱于彥國在北面黑色雙膜腔內噴水霧的溫室大棚,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金豆莢肥皂泡大棚的整合功能性和有效性,請看下面的視頻:
通過這兩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到:在加拿大種菜的最大難題是冬天需要極好的保溫和取暖措施,否則根本無法在零下三十度左右的天氣下種菜。最大可能地加大南面的采光度,將卷簾機放在雙膜夾層的中間,是有效利用太陽能的好辦法,但缺陷是:(1)蓋棉被的方法造價高而且夏天完全無用,而自動卷簾機又額外耗費財力和電能;(2)棚頂高達兩米的雙膜間隔,大大增加了大棚的造價不說,也減少了大棚可利用的空間;(3)太陽能的蓄熱機制還僅停留在北牆和地面土壤被動蓄熱的層面,沒有充分利用水的蓄熱功能,實際上,所謂的土壤蓄熱也還是利用土壤中水和水汽的蓄熱功效;(4)夏天的通風散熱增加麻煩不說,還帶出其它一些問題;(5)北面完全不透光,大大影響了大棚的采光率,在夏天還問題不大,但在冬天太陽斜射的狀態下,采光率低的問題就會顯得更加突出。
更好的辦法是,采用全透明的雙層結構(包括北面也是透明的),在雙膜之間用肥皂泡動態填充(需要時才填充),用表面積發達數千倍的肥皂泡作最佳的吸熱介質(夏天用來遮陽),將吸收的熱量用儲蓄在肥皂水中,最大化地利用免費的太陽能,使得大棚的內部冬暖夏涼,白天涼爽晚上溫暖。更重要的是,將水直接引入雙膜夾層,使得水的兩種相變蓄熱的功能達到最大的發揮——夏天的汽/水相變,以及冬天的冰/水相變和汽/水相變的雙重效應。
另外,如果將魚菜共生(特別是更加簡潔的矽沙魚菜共生體系)一起納入溫室大棚中,不單自然加大蓄熱空間和能力,而且有效兼顧了魚兒需要氧氣,植物需要二氧化碳這兩個矛盾。而且,利用同樣蓄熱能力極好的沙子作硝化菌的介質,將魚的糞便自然轉化爲硝酸鹽,達成“養魚不用換水,種菜不用施肥”,形成封閉共贏的生態循環體系。
想要在大棚裏引進立體垂直種植?下面這個視頻是發明人 Peter Kielland 的簡單設計(點擊這裏看他的網站):
最後,下面兩個圖會有助于你明白封閉種植和矽沙魚菜共生系統的好處(第一個圖:從1960年到現在一直在一個完全封閉的體系裏存活的植物)。
View Comments
拿这样的建造成本大概是多少啊
从帐篷的角度思想,建造成本应该是传统建造成本的十分之一吧
太好了